把孩子送出国后怎么办?

我在博客偶尔写写教育@秋吉利 的文章,总会有朋友共鸣之余来一句感叹:我将来把孩子送出国教育就解决了!

我忍不住回复了一句:

你们这样理解教育(把孩子送出国)实在是天真了!

既然有网友希望我谈谈,那么我就罗嗦两句吧。

嗯,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人不能指望所有复杂的问题天然就有一个简单的解。

人不是物理定律,数学公式,简洁就是美的,甚至是正确的(越是简洁的公式越要经过极为复杂的证明)。事实上人类是人到目前为止还不能完全理解的一种现象,对人的教育,你不能指望换一个环境就可以改变命运。

抱有这种一劳永逸的懒惰想法的人付出越多,希望越大,也越可能失望。

我认为去国外顶多解决一个在不同教育模式下培养不同思维方法和知识结构的问题,但人的成长还有心理成长的问题,情感发育的问题,这不是学校教育能承担的全部,还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我们设想一下,当你努力存钱,终于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你的孩子终于可以享受最优的教育资源,那么他就会快乐成长吗?

他将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接触陌生的人,即便每个人都对他很友好,但他也会感觉环境与他格格不入,不熟悉的空间,不了解的文化,不适应的气候,不合口的饮食,不认识的同学,不习惯的老师,这些足够让一个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艰难度日,甚至荒废学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家长把孩子送出去时,有为这些做好准备吗?

即使孩子成功渡过这些入门关,也跟上课程,他会发现他和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他熟悉的文化消失,每一件最简单的事情,他都要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处理。我们家长有时候天真地以为这叫见世面,以为这就可以打开国际化视野,建立东西方交互式文化思维,还有很多家长,更是勉励孩子出国后争取留下,可留下多难,假如你没有特别出色的本领,你去国外读书,人家不过是看重你愿意为他们的教育资源付出更高的费用而已,最后出国的人越多,回国就业的人也就越多,物以稀为贵,人多了就贬值,甚至回国也只能一样一样从基层干起,还得克服在国外学会的自由散漫的民主气息。

好不容易让孩子学会想一个人一样思考,然后又叫他回来像一个奴才一样去做事,这是多么纠结的人生。

其实只要你们略微想一想我们中国大城市里面的农民工,你就理解你的孩子将来在国外的境遇。

他们从来没有感受到自己被城市接纳,在种种无奈的挣扎之后,运气好一点的农民工带着一点血汗换来的微不足道的积蓄回了家乡。这就是真相。

这样的故事和命运在中国大陆不停上演,而还有那么多天真的家长以为出国就是天堂,在我看来,出国孩子会遇到的很多问题,和我们国家城市对农民工的政策本质并无不同,我们还多了一个语言障碍,且不说出国文化障碍更大。

对于这些,家长们有认真思考过吗?

我们读高中时,家长说,考上大学就好了。现在的孩子读高中,家长说,争取出国就好了。时间走了20年,家长有钱了,可是家长们企图用一次运动式拼命换来百年幸福的幼稚愿望,从来就没有改变过。

就算你的孩子智商超群,学业顺利,求职成功,换得绿卡,出人头地,可在他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和家庭常常就不是完整的(很多在国内开始读寄宿贵族学校的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只能一周才能见父母一次,一直过着集体主义的生活,美其名曰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这种不完整的家庭生活,会让孩子的情感发育遭受欠缺,这种欠缺,当他长大成人后,会成为他潜意识里不可名状的欲望。

有时候,潜意识驱动下的欲望,会让孩子做出一些显然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是没有无缘无故的果,必有你不知道的因。

对于这些,家长们有认真学习点家庭教育心理学吗?

回到我家的@秋吉利 ,我是肯定想送她出国的,但是我从来不认为她出国就是我教育的成功,更是她教育的终点,我更不认为,她出国受了优质高等教育,就应该找到一份好工作,我送她出国,仅仅是希望她能接触不同的文化,了解不同的世界,为自己的人生多一种选择。

即便如此,我们不得不为秋吉利的成长做了很多准备。

比如在我们家,从小时候买衣服,@秋吉利 就是要给发言权的。她不喜欢的,我们就尊重她的意见,十岁了,不爱穿裙子,我们就不买,别人送的浪费就浪费了。我相信,在大多数地方,要更好的生存,你得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要建立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你要独立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在孩子小的时候,她们力所能及的范围,我们都是尽量让@秋吉利 独立选择,包括现在她看的书,三分之二来自我们推荐,她同意后买,三分之一是她自己提出要看,我们帮助购买,有些书其实很烂,但是这不重要,你不要担心一个孩子被一本烂书毁了,你要担心的是你的孩子从来没有接触过一些烂书,没有对比,你永远不知道好的味道。

比如在我们家,只要有好电影,我们都带她去看,而且不和她学习成绩挂钩,考得好去看,考得不好也去看,就是要求写影评,或长或短,但不能不思考。

今年上半年,我们昨晚一统计,她居然看了八部大片《战马》、《碟中谍3》、《迈阿密行动》、《泰坦尼克号》、《复仇者联盟》、《黑衣人3》、《饥饿游戏》、《痞子英雄》,虽然她不到十岁,但是动画片的吸引力对她已经不够了,关键是看她的影评,她能理解很多东西,而且有自己的观察角度。我想通过电影了解不同的文化,是一个很好的窗口,而且有了看电影的习惯,将来她不开心的时候,我们不在身边,她可以去电影院,在黑暗里,随着主人公的命运默默流泪,也是一种很好的心理释放。

比如在我们家,@秋吉利 已经坚持打篮球一年了,我们相信,参与一个群体对抗运动(乒乓球,围棋这样的运动,很好,但是毕竟不是全世界的主流运动),会让她更好融入一个陌生的人群,为此,我们报篮球班,甚至任何一个培训班的习惯是,不要和熟悉的小朋友一起报,我们希望她能够和陌生的小朋友交流得很好。能从不认识成为好朋友,这种能力不是教会的,除非你在她成长过程中去创造机会。

再比如@秋吉利 一直不肯好好学习一门外语,这很重要。没有办法,征得她同意,我们请了一位英语家教上门辅导,坚持一年,我们的想法去,明年暑假,送她去参加一个英国的夏令营,我们不去,她自己去,十岁了,独立体验下国外的暑期夏令营,这种经历多了,将来真的有出国机会,怕是适应起来简单一些。嗯,其实从她五岁开始,她每年的旅游就没有少于两次的,在外面旅游我们尽量鼓励她看车问路,都是为了尽量积累一点她在外的感觉。

其实很多人要花一辈子时间才明白一个道理,人常常想努力去控制命运,却发现到头来总是被命运摆弄。不如在每个阶段,学会享受当下,也许和命运的妥协反而是找到命运钥匙的一条出路。

在我们的文化里,从来都蕴含着急于求成的基因,我们努力拼命只是为了不再努力。我常常回忆起小时候学习时经常被教育的一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说起来,我们搞这么多年的革命,在思想境界上的提升,亦不过如此。

人生应该是每个阶段都做了每个阶段该做的事情,承担了每个阶段该承受的酸甜苦辣,而不是吃一次苦,换一世富。

我觉得倘若我们早早认识到对于复杂的问题,别企图寻求简单的,一劳永逸的答案,不论是我们的家庭,还是我们的社会,都会变得理性而从容不迫。

我总觉得,我能给孩子的幸福,是教会她享受生活的每个阶段,而不是幻想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唾手可得的幸福,离开了汗水和劳动,都显得那么的不真实。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一些欧美爱情动作片中常用的单词

说正经的,请勿艹羊

【密宗上师和明妃】真实的佛教密宗男女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