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三月, 2019的博文

司马璐:我所认识的毛泽东

(作者为 中共党史学者 ) 我于 1937 年底在延安第一次见到毛泽东,也听到他的演讲,那年我 18 岁,我简直形容不出我当时兴奋的心情。我到了延安,最高兴的事是听中共著名人物的演讲。我相信多数共产党人的演说一流。我所听过的中共领导人演讲,有的是从来没有公开发表过的。 在我的印象中,周恩来属于政客型,用词圆滑,说话很受知识分子的欢迎;朱德外形老实,婆婆妈妈,说话很受大兵的欢迎;张国焘书卷气很重,像个大学教授,江西土音又重,讲话受欢迎的程度吃亏;刘少奇和陈云的讲话,党八股多,但陈云讲话较受欢迎;王明的讲话对青年有很大的煽动力,听多了又觉得总是那一套。平心而论,我对毛泽东的讲话,印象最为深刻。 我曾经爱过毛泽东 在所有中共领导人中,我最喜欢听的是毛泽东的讲话,毛身材高大,五官端正,眉清目秀,当时看来很清痩黝黑,有烟容和病容,后来中共所发表的延安时代的毛泽东意气飞扬,容光焕发的照片,都是经过美术加工的。 那个时期的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他在讲话时就像谈家常一样,上下古今,东南西北,深入浅出,无所不谈,幽默风趣,雅俗共赏。他爱引用中国旧小说的故事,引人入胜。常常说的听众哄堂大笑。他有湖南乡音,但不太难懂。他站着讲话时,有时抽烟,有时两手叉腰,或以右手指像算数字一样,表示加强语气和帮助解释。讲话中有时夹一些粗话,脏话,也无伤大雅。他的讲话声音不大,愈到后部分笑料愈多,高潮迭起。他经常用"搞"字,在我的印象中,中共通常说的什么"乱搞男女关系","把什么搞上去","搞臭搞垮"等等,这个"搞"字,最初都是毛泽东"搞"出来的。 毛泽东的讲话还喜欢用一个"操"字,例如"操你的"、"操他的",这些粗字,我们当时也爱听,因为"搞"和"操"这些粗字都代表无产阶级的语言,共产党称为代表工农无产阶级政党,毛用这些粗字更把他的领袖形象突出了。不过后来中共公开发表的毛的讲话,也都经过红色秀才的加工,把措词美化了。我也是个粗人,年轻的时代也爱听粗话,我常想,我可能是中国最早的"毛派"。早年的毛泽东,曾使我对他的&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作者:李峰  按照我们熟悉的关于社会形态的五阶段论,西周曾被认为是奴隶制社会,后又被认为是与欧洲中世纪相近的封建社会。可是,近年来欧洲史学界的研究表明,Feudalism(封建)作为一个学术范畴的正当性已经被摧毁。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和文化系的李峰教授研究中国早期历史和考古多年,其著作《西周的灭亡》和《西周的政体》先后在国内出版了中文本,他在书中指出,由于Feudalism的致命缺陷,对西周封建说这一概念的颠覆也势在必行了。 您在《西周的政体》一书中,对"西周封建论"提出了激烈的批评,我们注意到,您指出在西方史学界,所谓欧洲中世纪"封建"的基础已经彻底动摇了,这是不是您对"西周封建论"提出批评的起因? 李峰:可以这样说。不过,我想首先说明一下表述的问题。"封建"这个词是战国时期思想家的创作,讲的是西周早期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语),从而形成了西周国家的基本国家体制。当然,"封"和"建"这两个字在西周时期的金文资料中都有出现,其语义和战国思想家的用法基本相同。这个"封建"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史学中被传承了下来,如唐代的柳宗元写过《封建论》的名作。如果说是这个意义上的"西周封建说",那我并不反对。我所反对的是来源于Feudalism 一词,经日本学者翻译成"封建"的所谓"西周封建论"。经过这一翻译并经过中国学者的普遍采用,"封建"(Feudalism)便成了中国现代史学中的一个新的理论建构,而不是传统史学中"封建亲戚"的意思。进而,在现代史学中的"西周封建论"也有两个不同的意思:西方学者所说的"西周封建论"(Western Zhou Feudalism)说的是西周的政治制度(大多学者强调政治制度方面)与西欧中世纪的所谓 Feudalism 相似,西周国家的主要政治关系是一种 Feudal 关系。与此不同,中国学者过去所讲的"西周封建论"则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中的一种,强调的是地主和农民之间通过地租剥削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但其来源同样是西欧中世纪的

许章润:中国应深入学习日本现代化转型中择善而从的国家理性

回归常识伦理,保持清醒的世俗理性和政治现实主义,揭橥了日本近代转型的政治心智和一般民众心理。即如作者于"自序"中之夫子自道,"洞察力"、"历史感"、"想象力"与"冒险犯难的勇气",当然还有精算理性,是明治事业所秉具与战后日本努力锻炼的政治理性。凡此种种,影响及于政商学民,如吉田茂所述,保证了日本"在国际政治的惊涛骇浪中还是机智地把握住了方向。"   一、"封建制度建立了近代国家的基础"   晚近三百年的全球现代转型,在法政层面,其宗旨,其任务,不外"建设现代国家"。其间约分两层,而第次伸展提澌。一是完成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实现从朝代国家、封建国家或者部落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搭起一个"民族国家—文明立国"的框架,并以此作为基本文化和政治单元,组构出列国笼统于条约和霸权双重辖制之下的世界体系。就实际情形来看,一些国家系帝国崩解或者殖民体系解体的产物,另外一些则如美利坚,平地起高楼,在一个原本不存在国家的时空建国,还有一些经由"统一",如德意志,在语言-文化共同体的基础上拼合出一个政治共同体。二是在此框架基础之上升级换代,建设"民主国家—自由立国"格局,落定于立宪民主的优良政体。尽管具体形态纷呈,但 实质在于让"人民出场",奠立其国家主权者位格,从而以立宪民主当轴,支撑起文明共同体的政治大厦,而组构出完整国族 ,则一般无二。但凡这两步走完,即意味着国族挺立,现代事业竣工,历史终结。此后若能再进一步,展现"文明国家—文化政治"的建构能力,全看造化,端赖地利天时。当然,此就一般情形而言,具体落实到诸族诸国,其程式,其步骤,则情形各异,成就与境界更且多有差别。   在此,日本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个案,不仅在其迄今为止的成功,而且更在其获致成功的曲折提供了值得记取的教训。大致而言,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常态国家,恃君宪立国,"二战"后的重建复兴是一大转折节点,接续的是所谓"明治事业"或者"明治进程"。其间种种,仿佛奇迹,实则有赖于机缘巧合。表面看来,外力主导,迅捷而稳健,平

中国打压基督教行动下,牧师王怡的信仰和抗争

图片
纽约时报   张彦 2019年3月26日    王怡是在当局打击地下教会行动中被拘的最知名牧师之一。他曾公开批评习近平,反对政府控制教会,并已预料到自己会因此被拘,但他将"受苦"视为对信仰的考验。   去年,牧师王怡和他的妻子蒋蓉。   LIN LU   北京——2006年,三名中国基督徒曾前往华盛顿,请求乔治·W·布什总统支持他们争取宗教自由的斗争。其中一名是当时33岁的成都律师王怡,他几个月前才皈依基督教。 但那时,王怡已是一名如此重要的基督徒,以至于活动的组织者们确保他去了白宫。这位全国知名的政论文章作者和民权律师不久后成立了一家有500名成员、独立于政府控制的教会,以及一个神学院和幼儿园,他甚至还成立了一个帮助政治犯家属的小组。所有这一切都是非法的,但他凭着意志力都做到了。 如今,现年45岁的王怡又回到聚光灯下,这次,他是严厉打击基督教运动的焦点。他的秋雨圣约教会和其他类似的教会在中国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中广受欢迎,这些教会反抗政府的控制,考验着执政的共产党使中国教会就范的决心。 "他看到了一场与政府不可避免的斗争,因为政府试图控制教会,"与王怡多次见过面的美国牧师王一乐(音)说。"他知道他们迟早要抓他,所以没有必要躲起来。" 这也是王怡近年来敢于大声批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走向威权主义的原因之一。 去年12月,他和100名教会成员遭到拘留。虽然大多数人已经获释,但王怡夫妇以及其他11人仍被关押,当局不许他们与外界接触,不能联系律师。 对王怡夫妇的指控——煽动颠覆国家政权——通常会带来长期监禁的判决。2009年,当局就曾以同样的罪名判处异见人士刘晓波11年监禁。他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于2017年在监禁中去世。 据拘留后获释的教会成员说,警方还在调查王怡及两名资历较浅的牧师的经济犯罪问题,比如他们是否未经政府批准出版了书籍和DVD,这在中国是违法行为。 许多已获释的会众因为加入教会失去了他们的工作和住房。还有一些人被送回老家,或银行账户遭冻结。王怡11岁的儿子现在和74岁的祖母住在一起。 打压基督教的行动是控制中国快速增长的宗教团体更广泛努力的一部分。这种努力包括把100万名少数民族穆斯林关押在中国偏远西部地区的拘禁营中,这种做法招致了国际社会的谴责。 信奉伊斯兰教的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遥远省份的约200

日本人看甲午战争:满清是夷狄 日本来光复中原

 另眼看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看重六十年一个轮回的甲子之年。甲午年就是农历一甲子中的一个,比如1894、1954、2014。今年又是一个甲午之年!发生在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惨痛的伤痕。然而,岁月的皱纹常常默默无情地淹没历史的刀痕。"甲午战争",对今天不少国人来说,也许是一 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字眼。历史是不能遗忘的,它总是以自己的逻辑给未来以深邃的启迪。透过黄海海面弥漫的历史硝烟,矢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中国人,能 从这场攸关民族命脉的战争中,生发几多感慨,获得几多启悟、几多忧思、几多警示…… "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这个变局,什么时候国人体会最深?就是1894年爆发的甲午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堂堂中华败给小国日本,也让中国精英阶层备受刺激,中国开始进入到政治、体制等诸多方面的探索过程之中。 甲午战争中,中国为什么失败?当然有很多原因,在此我想说的是被国内学界常常忽略的一个方面,即甲午战争期间的日本宣传战。除去战场上的"枪杆子"争夺之外,我们在"笔杆子"争夺的软实力方面,比如国家形象的包装、媒体宣传战略,都与日本存在巨大的差距。 西方媒体怎么看甲午之战? 在中国人看来,甲午战争是一场侵略战争。但翻看西方当时的媒体报道,以及后来的史学论述,绝大多数都对中国没有同情。 甲午战争,日本人叫做"日清战争"。在他们看来的甲午战争,和中国人所理解的截然不同。主要有三个区别: 他们认为甲午战争是"文明之战"、"解放之 战"、"救亡之战"。 "文明之战"即是一种先进文化战胜落后文化的胜利。"解放之战"则出自一个国人很熟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日本认为中 国自明代以来就沦陷了,满清是夷狄,日本人是来解放中国、光复中原的。日本还认为在西方白种人的侵略下,黄种人应该团结起来。中日同根同种,必须携手才能 对付西方,这就是"救亡之战"。 甲午战争爆发,中日两国的最高领导人都宣布了宣战诏书。光绪皇帝的宣战诏书当中主要讲:朝鲜是我们的藩属,现在有内乱,它请中国出兵平息内乱,这是中国和朝鲜内部的事情,与别国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