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五月, 2018的博文

李若谷: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李若谷(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行长):我的工作部门不是使馆、 外交部,商务部,也不是外办,对中美关系的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各个方面的接触相对来说了解较少。 不过我最近主持召开了一次1中美关系研讨会, 我的发言可以以此作为切入点。 美方大概来了十多个专家,都是研究中国问题的顶尖的人物, 其中包括前任驻华大使芮效俭先生,还有基辛格研究所成员、 佩特森和美国商会的代表等等。中方有与会的学者有二十多个, 一共加起来四十多人。 我们获得的第一个印象, 就是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中美关系不会沿着过去40年所走过的道路继续走下去。 即使是美国的知华派、友华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二点,美国国内无论什么党派,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无论什么阶层,是白领还是蓝领,他们都主张对华采取强硬的态度, 尽管他们的目的并不相同; 第三,美国国家安全战略、 国防战略这两个文件我从头到尾仔细看过英文原版。它是美国政府、 国会及民间各个方面整体对华态度的反映。从中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专家现在已经不愿意站出来为中美关系说话了; 第四,美国认为我们的发展方向与美国的期望不符, 认为我国是有意用军事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认为我们所确定的建立世界一流的军队的目标与中国的防务需求不符 ,指责我们试图建立与美国同样的全球军事存在; 第五,在意识形态上,美国过去主流观点认为, 中国不会挑战美国的意识形态, 但是现在他们认为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回到过去的模式上去了; 第六,在经贸问题上, 美国认为中国故意拖延不解决美国的有关关切,口惠而实不至, 所以华盛顿现在弥漫着对华失望情绪,逐渐失去了耐心的态度; 第七,美国认为, 它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竞争, 因为中国的政府和国家强力介入市场,是不公平的, 也不符合WTO的原则,他们特别对"中国制造2025" 表示强烈不满,认为这是政府主导,不是市场主导。 第八,美国的"一中"政策将发生很大的变化, 内部遇到了严重的挑战——《台湾旅行法》 就是这种变化的一个反映。这说明美国国会和特朗普政府对" 一中政策"的理解已经降到了原来的最低点。 第九,美国虽然没有说要改变中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但是如何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创建一个可以公平竞争的体制, 这是个难题。 我们现在有不少报

马云: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这三大技术将让社会面临巨大挑战(演讲全文)

马云不认同人工智能的概念,认为人类把自己看得太高," 人类对自己大脑的了解还不到15%, 我们怎么让机器像我们一样思考?"对于区块链, 马云表示区块链不是泡沫,但今天的比特币可能是泡沫。 在第二十届中国科协年会开幕式上,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出席并发表题为《因为相信, 所以看见》的演讲。马云认为,未来10-20年以内, 将有三大技术让人类面临挑战: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 对于区块链,他认为区块链不是泡沫,但今天的比特币可能是泡沫。 创新不是任务和资金堆出来的 而是逼出来的 马云在演讲开场首先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他表示, 没有技术就不可能有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的发展也充分享受了科技发展的红利。 "小时候我没想过当老师,是不想当;没想过当科学家, 是因为不敢想。科学家和企业家非常相像,过去的士农工商, 企业家排在最后,而科学家都排不上号。"不过他表示, 在过去一百年,因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崛起, 在社会进步方面起到了超乎寻常的作用。 在他看来,大的技术革命需要50年时间,前20年是技术革命, 后30年是应用革命。互联网技术同样, 未来30年不是互联网公司多么成功, 而是用好互联网技术的公司成功。因此,他认为,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更要重视基础科学的研究。" 创新是逼出来的,不是任务和资金堆出来的。 任务和资金不可能堆出创新和科研成果。"马云举例称, 自己刚从以色列回来,以色列没有国内市场,没有自然资源, 但被逼出来搞出科学研究。而中国有巨大的市场, 更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研究项目。" 未来企业的利润一定来自基础创新而不是规模。" 将带来变革和挑战的三大技术: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 马云认为,目前很多技术还停留在概念炒作和纯商业的应用上。 他举例称,比如现在很多人担心机器会控制人类," 我认为这永远不可能。机器永远不可能战胜人类, 因为机器只有chip,人类有heart。"马云说, 未来不是万物像人,而是像人一样学习和思考。 未来机器要了解人类不了解的问题、解决人类解决不了的问题。 他预测,未来10-20年以内,将有三大技术让人类面临挑战: 机器智能、IoT和区块链。 就机器智能而言,他认为人类是有智慧的,动物是有本能的, 机器是有智能的。他不认同人工智能的

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学生上美国顶尖大学?

饶毅,北大生命科学学院前院长,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资深研究员、 学术副所长,美国西北大学神经内科学Elsa Swanson讲席教授、 Feinberg临床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主任。 事实未必有看起来那么光鲜。   一般而言,无论海内外的华人父母, 大都简单地认为上顶尖大学或研究生院只会对子女有好处。 这当然是有可能性的,有时也的确会发生。但是,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 ,也许发生更频繁——那就是对于大多数华人的孩子来说, 上顶尖学校也可能对其造成影响一生的负面作用。   一般国内的人会觉得这种说法令人惊讶, 海外华人中也不流传这种看法, 原因是绝大多数华人并不知道这是事实: 因为绝大多数华人或没进过顶尖院校, 或即便进过但也不愿对外讲出全部事实—— 特别是不令人喜悦的事实;也因为华人父母经常简单地迷信, 或臆测顶尖大学的好处。 什么是"顶尖"大学? 首先定义"顶尖"。这里说的顶尖意味着至少在前10名, 特别是指那些排在前5名之内的大学。从大学来说, 公认的顶尖综合性大学本科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 而顶尖的理工科院校也就是加州理工学院(Caltech)、 麻省理工学院(MIT)。从研究生来说, 顶尖并非仅以学校综合实力为标准, 而通常只在某专业领域做到顶尖的系科。   前五名的系科当然研究生总数就很少。 美国顶尖的研究生系科中长期以来很少有中国学生, 比如MIT的生物系非常强, 然而三十多年来应该平均每年接受的中国学生不到1个。 我自己念研究生的旧金山加州大学(UCSF),三十多年来, 其神经生物系恐怕总共招收了不到15名中国学生, 其生物化学系估计还不到十名。进了这些系科的中国学生了解情况, 却因为各种原因未能道出事实,导致外界不知情。 就读顶尖学校后有所为的其实不多 我估计,在MIT、洛克菲勒、哈佛、斯坦福、伯克利、UCSF、 加州理工等校专攻生物学的中国研究生不仅人数少, 实际上后来的成才率也不高。 从事生物学研究的最佳出路通常是做教授, 然而上述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以及美籍华人, 后来成为美国教授的并不多。   而科学做得很好,包括后来在上述院系成为教授的中国人, 恐怕多数不是从这些学校毕业的, 而是出自美国那些专业很好但并不最顶尖的学校。   这背后的原因是:美国顶尖系科的研究生院, 会有非常好的美国学生

“国产三文鱼”搞了个大新闻

  作者: 茹毛饮血钟大厨 龙羊峡的养殖淡水虹鳟鱼在市场上冒充大西洋鲑(真三文鱼) 已有多年,一直都是闷声发大财的状态。 最近不知道搭错了哪根筋,非要到央视上面搞个大新闻, 号称承包了中国1/3的三文鱼市场。 结果一下子点爆了消费者的担忧,到底这个淡水鱼能不能生吃呢 尽管有所谓的‌‌"权威部门‌‌"出来‌‌"辟谣‌‌", 但我一直不太相信他们的话。 一方面, 出面的专家被发现和龙羊峡的民泽养殖公司有些说不清的关系, 有利益捆绑之嫌。 另一方面,在释放出来的信息里面,我无法建立‌‌"能生吃‌‌" 的信心。 正好,中国新闻网为了给‌"国产三文鱼‌‌"辟谣、正名, 专门派了一个记者去做了直播。 (记者一直说的是虹鳟,曾差一点说成三文鱼,又改口说虹鳟) 我从养殖、捕捞到宰杀、分割整个过程都看了个遍,看完之后, 我确认:不能生吃,不敢生吃,但熟吃靠谱。 要生吃,必须解决淡水鱼寄生虫这个问题, 一定是要有很好的过程控制以及检验检疫程序才能让人放心。 直播中也对捕捞起来的虹鳟进行了寄生虫检测,可是。 龙羊峡方面声称,他们的鱼有权威部门的检测, 送到了山东的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检测的项目确实有寄生虫,但是只有‌‌"异尖线虫‌‌"。 这个虫是海水鱼的寄生虫,野生或养殖的大西洋鲑(真三文鱼) 检测这个项目很合理,你虹鳟检测它是几个意思? 更坑爹的是,现场的寄生虫检测让人震惊 检验人员切了一片生鱼片,放在了显微镜下观察。 你知道我当时的表情吗? 我当时笑得都变了形… 显微镜的构造呢,主要是靠物镜和目镜的组合来实现显微。 被观测的对象,要放在玻片上,然后用玻片夹固定在载物台上。 然鹅,咱们龙羊峡的检测怎么做的呢 首先,小伙子你用切鱼生的刀工来切肌肉组织切片,有你这么干的吗 生鱼片是没法用显微镜直接观察的,因为太厚啦哈哈哈哈, 光线透不过去呀! 正规操作应该是取一点点组织,夹在两个载玻片中间,压散再镜检( 压片法)。 其次,你放鱼片的地方是光源呀, 你那入口即化的假三文鱼片挡着光了呀 而且,连光源的塑料盖都没有拿掉,而且也没有开机( 开机后光源会亮起来), 你是不是不知道显微镜还有开机这一码事啊? 显微镜新买的吧?你新来的吧?摆拍能不能再专业一点呀? 哎,这水平,还不如中学生呢! 我

孤立于世界的灾难:当孙子兵法遭遇国际法

图片
 仲伟民  1 大航海之后,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到18世纪以后,全球化趋势势不可挡,那种自外于全球化的国家和地区已经无法被现实世界所接受。关于鸦片战争的起因,中国学者倾向于道义论,即认为英国商人贩卖鸦片是不道德的,因而是非正义的;而英国人则倾向于自由贸易论,即认为违反自由贸易的行为是不能被容忍的,战争的起因是林则徐禁烟,英国对华战争是捍卫自由贸易的正义战争。所以英国历史学家说:"林则徐的驱逐令显然导致了战争的开始。我们没有理由说一个国家在边界上关上大门,做缩头乌龟,逃避外部世界的打扰。实际上,这样的孤立是不被允许的,至少这对它存在于其中的整个世纪来说不是好事。" 这种描述看上去绝对是强权和霸权的表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在情感上难以接受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我们在情感上不能接受,但当时清朝实力不如人,因此只有接受一途,不接受的结果就是挨打。因为,贸易自由绝对是资本主义及帝国主义时代的黄金法则,这种法则由强者制定,后来自然成为国际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说,到19世纪中外冲突发生的时候,源于欧洲的国际法已经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准则。而当时的大清帝国,对此却一无所知:既不知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何物、格劳修斯为何人,更不知此前几百年西方世界的巨变!面对从未遇见过的强敌,我们的应对策略依然是祖先留下的两个办法,一是"华夷之辨",二是"孙子兵法"。二者既有关联,也有区别。前者的逻辑指导我们要"驱逐鞑虏",后者的逻辑指导我们"驱逐鞑虏"的具体做法。这种战略的荒谬与战术的愚蠢,导致我们在战争中不仅一败涂地,而且屡受屈辱,颜面尽失。 在19世纪,"华夷之辨"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使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英法联军攻打北京以及后来的甲午战争、庚子之乱(八国联军),无一不是因为源于"华夷之辨"的传统思维。其实,我们本该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应该彻底破除了"华夷之辨"这种不合适宜的传统思维方式的,因为那时根据《南京条约》,清政府已经按照现代国际关系规则确立了与英国的新型关系,尽管当时是在武力的胁迫之下。连当时的英国人也长舒一口气,以为此后就可以按照规则同中国打交道了: 《南京条约》标志着英国和中国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