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思想到哪里去了?


德鲁伊Druid推荐,来自果壳的这篇文章——伟大的思想到哪里去了?
这是一个无所不知的时代,这是一个无所知之的时代。过多的信息扼杀了思考,繁荣的社交浮于浅薄,诞生伟大思想的时代或已终结,身处信息社会的我们,还有能力继续思考吗?
(文/NEAL GABLER)
被今年 7、8 月号的《大西洋月刊》标榜为 年度最有价值的 14 大思想 排名第一的是(屏住呼吸听好了)——“发展中国家中产阶级的崛起”(是不是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且不论价值与否, “思想” 已经沦落到形容这等概念,时代真是不同了。
过去,思想能引起人们辩论,激发新的灵感,导致社会变革,甚至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伟大的思想能在广大民众中激起强烈反响,让伟大的思想家成为社会名流——爱因斯坦、雷茵霍尔德 • 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神学家)、丹尼尔 • 贝尔(Daniel Bell,社会学家)、贝蒂 • 弗里丹(Betty Friedan ,女权运动代表)、卡尔 • 萨根(天文学家和作家)和史蒂芬 • 杰伊 • 古尔德(古生物学家、演化生物学家)等等。


比这些巨匠名气更大的,是他们提出的开创性理论:“意识形态的终结”、 “媒介即信息”、“女性的奥秘”、“大爆炸理论”、“历史终结论”。伟大的思想能登上各大杂志的封面——“上帝已死?”而像诺曼 • 梅勒(Norman Mailer ,美国作家,曾两度获普利策奖)、小威廉 • 法兰克 • 巴克利(William F. Buckley Jr. ,美国作家,政治评论家)、戈尔 • 维达尔(Gore Vidal ,美国小说家、剧作家和散文家)等人偶尔也会走上电视荧幕,在谈话节目中与观众交流。
而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从缺乏理性思考到缺乏思考

如果说如今的思想不如以前那么伟大,并不是因为我们变蠢了,而是因为我们不像前人那样那么重视 “思想” 了。其结果就是,我们所处的社会越来越像一个 “后思想时代” ——在这里,如果一个想法不能立即兑换成钱,哪怕它再伟大、再发人深省也无法获得重视;提出伟大思想的人越来越少,传播伟大思想的渠道越来越窄, “伟大创想” 沦落为滥大街的修辞。
在美国,这种现象更是司空见惯。我们正处于一个 “后启蒙时代” ,在社会总体以及方方面面,理性、科学、实证和逻辑辩论都已被迷信、宗教信仰、观点意见和教条主义所取代。虽然科技仍在进步,但思想却开始倒退。
后启蒙时代是指理性思考的缺失,后思想时代则干脆没有思考的过程,遑论 “理性” 了。大学对社会问题避而不谈,人们不敢提出更大胆的理论,真正的知识分子从社会舆论中消失,有深度的分析评论被哗众取宠的节目取代,不断变得视觉化的文化在年轻一代中兴起……(更多反思,详见 科学在美国的衰败 )
后思想时代的到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问题的根本可能就在信息本身:信息越多,思考越少。

喧宾夺主的信息

以前,收集信息只是开始,人们会将收集到的信息加以分析,通过现象挖掘本质,将信息赋予意义——这个过程就是思想。思想关注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它的意义和本质,因此好的思想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与身边的人。
马克思提出了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弗洛伊德通过精神分析试图理解人的思想与行为;爱因斯坦开创了物理学的新时代;麦克卢汉阐述了现代传播学的本质及其对生活的影响。这些伟大思想为我们提供思考的工具,并指引我们思考更重要的问题。
信息是思想的发源地。但随着近十年来的信息爆炸,我们像是有太多小麦而没时间磨面粉的农夫。每天接受了太多信息,就是想要思考也没有时间,而大多数人根本就不想思考了。
加拿大传播理论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被誉为 20 世纪最重要的媒介思想家之一,他在其代表作《理解媒介》一书中指出:媒介即是讯息,媒介本身的形式就是一种被传递的信息内容;媒介作为人的延伸,能够重塑 甚至控制人的感觉方式以及对待世界的态度。

少数人交流思想,多数人交换信息

人类天性更喜欢 “知晓” 而不是 “思考” 。知晓信息会产生更大的即时效益,譬如感到与时代接轨,与他人有共同话题。而思考则显得高端而不切实际,绞尽脑汁琢磨一个问题,却应者寥寥,典型的投入多、回报少。
伴随 “后思想时代” 到来的,是社交网络的崛起。纵使网上也有重于思想的网站和博客,但大行其道的还是社交网站。社交网站的核心是让人们分享信息,满足人们的信息饥渴,但毫无启迪作用可言。
也许有人说,现在的网络社交和过去在茶馆聊天无甚区别。这个类比不完全准确。首先,对很多人来说,网络已经取代书本成为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再者, 网络的快节奏也让人失去了静心思考的习惯—— 短短百多字能做什么?无非就是晒晒琐事、发表些随意的观点,发推这种行为本身是不利于思考的。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一些欧美爱情动作片中常用的单词

说正经的,请勿艹羊

【密宗上师和明妃】真实的佛教密宗男女双修。